2011/10/27

蒲公英的种子

当我报名参加自然体验师培训时,心中充满期待。我想象中的画面是一群伙伴去到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,看看花,看看草;看看山,看看水,自然体验师就像导游一样,只是向他们介绍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而已。
我们的导学课程是从“自然名大风吹”开始的。首先,每个人给自己起一个“大自然的名字”,它是代表自己的东西,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东西,还可以是自己想了解的东西……,但无论是什么,它都是真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。名字起好之后,老师带领大家玩了一个“大风吹”的游戏,这个游戏很像一般聚会活动中常见的“抢椅子”活动,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,我心里却在疑惑:这不是在哄孩子嘛!
第二次课是自然体验教育与儿童发展。天色已暗,树影朦胧,在高楼包围下的小院子里,老师先带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,然后带领大家开始朗诵:
我站在大地上,向石头学习
我遥望大海,向鱼儿学习
我凝视天空,向鸟儿学习
我生活在大自然中,向太阳学习
它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
在歌唱的同时还要做出相应的动作……这真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!……回到教室,黑板前挂着几幅美丽的水粉画,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华德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,我不晓得这与自然体验师有什么关系,但老师所讲华德福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。
虽然心中充满疑惑,但是我坚持上完了所有的课程。我是个好学生,无论什么内容我都能得到收获。我还记得在“绘本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”课上宋汐朗读《西雅图酋长的宣言》时那柔美的声音,“自然生态摄影”和“自然手工”课上老师所展示的作品带来的惊奇,在“环境伦理”课上,大家因为如何对待流浪猫狗的问题而激烈地争论,后来的“北京地区常见植物生态”、“笔记大自然”、“常见鸟类识别”、“环境教育游戏的学习与设计”、“LNT无痕山林原则”等课程上课地点都在室外,春光明媚,我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,惊讶于周围环境中日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种种自然现象,偶尔驻足,观察路边的一棵小草,或是聆听头顶传来的鸟鸣声,我享受着这一切,书架上也多了很多图鉴、绘本、教育类的书籍。
 “绿色希望行动”是我实习参加的第一次活动,地点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。经过两天的培训与练习,最后每组志愿者带领一队孩子按照事先设计的路线,在指定的三个地点完成几个环境教育游戏。看似简单的游戏,其实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和反复演练,而自然体验游戏与其他游戏有两个最大的不同,一是它的内容与自然环境有关,第二是游戏中不能有任何科学性的错误。
 “地球守护者”是美国地球教育研究所经过20多年研发与实践所设立的经典环境教育项目。自然之友引入这套课程,当然不能错过。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我参加了它的培训。这套课程由知识、体验、联结等内容构成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那严谨的教学流程,甚至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精心设计过的,不能随意改动。
后来,我又参加了“绿色希望行动”的出行、秋冬季节的“笔记大自然”、寒假的“寻找猫头鹰”主题冬令营,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,我逐渐体会到“自然体验”的含义——这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;明了在体验师培训体系中那些看上去没有关联的课程设计,它们共同的内容就是“体验”;我也理解了在这些活动中为什么不向孩子传授知识、讲解保护环境的道理,而是通过“体验”让孩子们感受到“与地球接触是一种美好的感觉”,从而建立起一种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情意。“体验”,从来是需要用心的,随着时间的流逝,知识可能会被淡忘,但是那种美好的感觉却能够被唤醒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教育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这种“体验”式的自然教育,更是难以立竿见影,也无法制造惊人的新闻话题吸引大众关注,而自然之友却能坚持多年,把对自然的“情意”当作蒲公英的种子,随着一期又一期自然体验课程,播撒到自然体验师和孩子们的心里,再传递到天涯海角。这种坚持最是难能可贵,令人钦佩的。
丁老师让我谈谈我所认识的“自然之友”,我却拉拉杂杂说了一堆参加“自然体验师”培训与实践的感想,跑题跑得很远,但两年来我所参加的都是“自然体验”活动,对“自然之友”认识最深、感想最多的也是通过这些活动。通过这些活动,我知道了“教育活动部”原来只有三名员工,一年却要完成那么多项目;因为很多活动安排在周末,我看到他们似乎每周七天都在工作;我认识了小麦、彩霞、井中月、兔子、泰山、骆驼、君子兰、谷子、小山等等很多志愿者伙伴,我们在讨论活动方案时总是争论不休,但也慢慢了解彼此的脾气秉性能力特长;虽然热情不容易保持以至于长期的志愿者并不多见,但他们总能找到一些特别棒的老师。
有时候我会参加会员小组的活动,很多人并不熟识,但却感到亲切彼此信任。是因为“美”吧,大自然的美尤其具有心灵治愈的力量,所以作为“自然之友”的我们可以突破心防释放善意。但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大自然里自由玩耍、跟大自然交流了,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电视、玩电脑或游戏,在这个意义上,“自然之友”开展“自然体验”教育,让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,重新亲近大地,体验人与人、人与自然以及自然原本的和谐,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同情,对周围世界的爱与尊重,就不仅仅是环境教育,而是关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修课了。